免费咨询热线
2025年美国对原产于中国(含香港)的进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,从10%提高至20%,截止4月9日对华关税已经加到104%。这一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,尤其是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转口贸易枢纽,其优势是否仍然存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美国对中国最新的关税政策是自2025年4月9日起对输美商品加征50%的额外关税,使得总税率达到104%,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84%的关税。中方则采取了同等幅度的反制措施,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加征34%的关税,并对部分美国实体实施出口管制。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。
取消免税政策,终止“低值豁免”(T86免税政策),所有货值的商品均需缴纳全额税费,尤其打击依赖小额包裹的跨境电商。此外,美国要求与贸易伙伴的关税“完全对等”,并针对转口贸易设置障碍,例如对中国香港、澳门及东南亚国家(如越南、泰国)同步加征关税,削弱通过第三地转口的避税效果。
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转口贸易枢纽,凭借其独特的地位和政策优势,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企业选择在此注册公司进行转口贸易。其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是自由港政策与税收优惠。香港对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(烟酒等极少数商品除外),大幅降低物流成本。企业所得税率16.5%,且仅对本地收入征税,境外利润免税。
其次是地理与物流优势。香港毗邻中国内地,连接亚洲主要市场,拥有世界级港口和机场,物流效率全球领先。
最后是金融与法律环境。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,提供便捷的融资、结算服务,普通法系保障合同执行和知识产权保护。
在2025年关税加码后,香港的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。首先,优势的削弱主要体现在原产地规则限制。美国明确将香港商品视为中国原产地,即使经香港转口,仍需承担与内地相同的关税。例如,电子产品通过香港转口至美国,若原产地被判定为中国,仍需缴纳54%-64%的综合税率。此外,供应链转移压力也使得企业为规避高关税,可能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(如越南、马来西亚),导致香港转口贸易量下降。
然而,香港仍有一些剩余优势的利用空间。例如,非中国原产地商品的中转:若企业能证明商品原产地为其他国家(如东南亚),香港仍可作为低成本物流枢纽。此外,香港的金融与税务规划优势仍可用于利润留存、资本运作和税务筹划。
在分析香港的优势变化时,我们需要将其与其他转口地进行对比,以更清晰地看到其竞争力。以下是香港与新加坡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对比:
关税政策方面,香港实行零关税政策(烟酒等除外),而新加坡在自贸区内实行零关税,部分商品免税。
企业所得税率方面,香港为16.5%,而新加坡为17%(含税收减免)。地理位置上,香港毗邻中国内地,亚洲枢纽,而新加坡位于东南亚中心,连接欧亚非。
物流成本方面,香港每集装箱约282美元(边界合规),而新加坡每集装箱约335美元(边界合规)。法律体系上,香港采用普通法系,合同执行效率高,而新加坡采用民法体系,知识产权保护严格。
对美关税风险方面,香港被视为中国原产地,税率相同,而新加坡未被美国特别针对,税率较低。
通过对比可以看出,新加坡的优势在于未被美国列为对等关税重点对象,更适合作为非中国原产地商品的中转地。而香港的局限在于受中美摩擦直接影响,但金融和法律灵活性仍为部分企业所需。
在2025年关税加码的背景下,企业面临以下主要风险:供应链断裂,美国关税政策导致订单转移,香港转口贸易额可能下降;合规成本上升,需精确申报原产地和税则号,错误可能导致罚款或清关延误。
针对这些风险,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:调整供应链布局,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,利用当地自贸协定降低关税;多元化转口路径,结合新加坡、迪拜等地的中转优势,分散风险;利用自由贸易区(FTZ),在美国境内设立保税仓库,延缓关税缴纳时间。
2025年美国关税加码后,香港转口贸易的传统优势(如零关税、低税率)因原产地规则限制而大幅削弱,尤其是针对中国原产地商品。然而,香港的金融、法律和物流基础设施仍为全球贸易提供支持,尤其在非中国原产地商品的中转和资本运作方面具备价值。企业需结合供应链重构、转口地多元化及合规管理,方能在新关税环境下最大化利用香港的剩余优势。
如需了解更多业务,欢迎咨询港丰集团。